論香港補習風氣的盛行及其對教育的啟示

近十年,我們不難發現香港的補習風氣越來越盛行,補習社越開越多,不論在大街小巷,還是在巴士車身上,都可看到各式各樣關於補習的廣告,甚至穿著整齊行政套裝的「星級導師」宣傳廣告,而補習的風氣已不單只限於中學,甚至小學、幼稚園的學生也去補習。究竟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 為甚麼學生經過一整天的課堂,放學後仍堅持到補習社? 除此之外,因為補習行業的導師收入豐厚,不少專業人士或大學畢業生也紛紛投身於補習行業,這種現象的背後又蘊藏著什麼? 對傳統學校教育會否帶來威脅? 最重要的是,這反映了香港的教育出現甚麼問題?

補習社盛行的原因

        首先我們從教育制度方面看,香港的教育制度是以「應試文化」、「考試導向」為主,社會過於著重成續,公開考試成績很大程度決定學生的前途,這甚至是這個知識型社會的入場卷,因此形成了學生重視考試,促成香港的補習文化。正因為補習導師的教學方式多以「考試導向」為主,學生期望在當中學會應試的技巧,能以最短時間完成課程。而且一些補習社預測題目準確,例如今年的會考中文作文題目再被補習天王貼中,相信有報讀了這補習班的學生在這部分取得好成績的機會大大提高,即使學生本身成績不太好,透過預測試題學生也可能取得好成績,學生又怎會不去補習呢?

        另外,日校教師的教學質素參差,學生沒有選擇老師的權利,而課堂亦較枯燥乏味,只著重操練以往的試題,導致學生不願上課。相反學生可自行選擇一些說話較生動有趣的補習導師,加上精簡的補習筆記,大大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後,在心理上,學生因為受到羊群心理、朋輩影響,以「人有我有」、「人補我補」的心態去補習,這種現象在名校中尤其明顯,縱使他們的成績已經很好,但仍然要去補習。這種種的因素也促使了香港的「補習文化」盛行,以下我們再深入探討其背後所反映的香港教育有甚麼不足的地方。

從教師專業看補習文化

        著名的補習天王周勤才先生在一個研討會上曾經這樣說道:「補習老師既是一名教師,也是一名表演者。」、「一般的日校教師都是不務正業的」。本人也很認同周先生的說法,所謂的表演者是能夠運用日常生活化的例子,如時事、經濟…等,利用生動及合時的例子,加上互動的手法去教導學生,這相比日校教師以平鋪直敍、依書直說的方式授課,更能吸引學生。其實現在的老師在這方面比以往已經有改善,因為現在多了學校轉用活動教學的模式,我們不難發現現今的小朋友較以往活潑,要他們一天六小時也坐在課室裡聽課實在非當困難,因此大家也開始注意到採用互動教學的重要性。但即使日校教師願意在教學上作出調適,但也不及補習天王的例子來得那麼合時,原因何在? 那麼我們要看看周先生的第二句說話,「一般的日校教師都是不務正業的」。

        這句話看似貶義,但卻是千真萬確。教師的正業是甚麼?「教與學」。但一般的教師除了教與學的工作外,還有很多不同的校務工作、行政工作、帶領課外活動、應付教改…根據小學教師工作量研究顯示,教師每週花在日常教學以外的時數約12小時,他們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準備課堂,加上資源有限,未必能配合課堂的需要。但相反在補習社裡,補習導師不用做行政的工作,他們可以花絕大部分的時間去準備課堂,而且由於補習社是賺錢的行業,資金充裕,資源亦自然較多。補習導師可因應學生的需要自行設計合適的教材,如像雜誌一樣的筆記,以迎合學生的口味,不會像日校教師凡事也被學校和教育局所規限,只能做一個「聽話」的老師。

        由此可見,補習其實並不如我們想像中那麼差,至少補習導師真的能認真地準備每一堂課,把最好的帶給學生。反而我們要反思日校教師的工作量和工作性質,醫生的工作是給病人看病、會計的工作是計算公司的財政,但教師的工作卻不只是在教與學方面,這樣看來難怪教師給人一種不夠專業的形象。

補習文化在教育發展扮演的角色

        補習的定義是甚麼? 補習的原意其實只是為那些跟不上課堂進度的學生或能力稍遜的學生協助他們踏回學習的正軌。可是,現在卻演變成名校生也一窩蜂的湧去補習,這是否反映了傳統學校的教育失敗? 其實這很大程度與教育制度和教育改革有關連,公開考試一試定生死,這確實令學生感到焦慮,無不重視分數。因此,以「考試導向」、「應試技巧」為主的補習便成了傳統學校教育的副產業,只要考試一日存在,補習的風氣必然繼續盛行。

近年推出了三三四新高中課程,目的本來是為了減少學生的公開試,從而減低學生的壓力,但相反地,教改的推出過急令日校教師也未必能夠掌握內容,以致學生到補習社尋求協助,以掌握當中的重點。而所謂推行教改的人大多是那些未曾在前線工作教書的,試問教改能否真的幫助學生? 而教師在教改上根本沒有自主性,只可逆來順受,「聽教聽話」,上頭說甚麼便做甚麼,這與自主性高的補習導師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

另外,自從早年學校的分級制度由5級下調自3級後,學生的學習差異增加,老師在教學上更加困難,未必能夠照顧所有學生的需要,面對學生種多的問題,老師根本沒有時間逐一回答。但相對一些補習社,他們提供24小時專人服務,同學可在網上問問題,導師會逐一回答。由此可見,傳統學校和補習社在教育發展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若能吸收補習之長,取教育之短,相信對學生的得益會是最大的。

補習文化與學習效益

從以上種種看來,補習社似乎有它的存在價值,但補習社能否取代傳統學校? 在此,我們先要弄清教育的真正意義是甚麼,若果教育的真正意義只是為求分數,應付各式各樣的考試,那麼傳統學校似乎可有可無。但教育的真正意義當然並不是這樣,它的真正意義在於生命的造就及人格的建立,除培養學生有優良品德、高雅情操與豐富學識外,亦致力啟發他們不同的潛能及興趣,更期望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懂得面對不同的挑戰,將來有一個豐盛的人生。教育是一個「育人」的工作,教師期望學生學會做人、學會謙卑,但因為這些態度不能用考試去恆量,引至大家以為沒有成效,其實這才是教育的重點。

而且知識是需要長期浸淫的,沒有傳統學校教授學生基本知識,補習社所教授的應試技巧也只是空談。教育的核心就是老師能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予以清晰的指引,指導學生一個正確的學習方向,學校應設法挽回學生對學校教育的信心。

總結

總結而言,我認為補習並不一定是壞事,補習社與傳統學校可以互補不足,正如在學習效益上,學校主力教授基本知識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補習社則教授應試技巧。但要真正幫助學生成長,傳統學校教育必須要有「良師」,否則傳統學校教育也只會變成一間普通的補習社。「良師」除了要有適當的學歷外,最重要是需要有教學熱誠,不斷求進的心,增加課堂的互動性和引用合時的例子,從而提高學生對課堂甚至學科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使課堂學習氣氛更加濃厚,令學生不再依賴補習。

要降低補習的風氣,我們要吸收補習之長,補教育之短,而最重要是要解決最根本的問題---一試定生死的教育制度。希望將來日校教師也有份參與教育改革,把學生最需要的東西提出及改善,不再是一群只聽指示教學的教師,不然這只會局限教師及打破新老師入職。希望社會日後出現的是更多的專業人才,而不是一個緊接一個的補習天王天后。而教師們亦要學習利用有限的資源去強化自己的教學技巧、強化筆記,並在課堂中滲透生命教育及多作自我反省。期望日後教師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專業,專注教與學,不再是「不務正業」。

參考書目

1.      林忠正、黃磪娟 (2006): 補習是一種社會風俗,中央研究經濟所學術研討論文》,6(13) 1-47

2.      劉正 (2006): 補習在臺灣的變遷--效能與階層化,教育研究集刊》,54(4) 1-32

3.      李傑江、胡少偉、梁偉才和鄧兆鴻 (2001):小學教師工作量研究,《優質學校教育學報》1,頁 21-30

4.      會考中文作文題 補習天王又貼中(2010.4.24):《文匯報》

5.      通識路路通:補習風氣盛行 孰優孰劣可探討(2007.4.24):《文匯報》

參考節目

補習狂熱 (2006.4.25):《星期二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