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新直資制度帶來的社會代價

緒論

        香港除了傳統的官立學校、津貼學校外,還有直資學校。每年的中一入學簡介會,我們都可以從新聞報導中,得知許多家長對著名的新直資學校趨之若慕,儘管這些新直資學校的學費每年高達數萬元,但還是有不少家長慕名而來,希望子女能入讀好學校。據報導,歷史悠久的傳統中文中學──培正中學也考慮轉為直資學校。究竟,為何會有直資學校的出現?為什麼連著名的學校也會轉為直資?直資學校的出現對我們社會帶來什麼影響呢?筆者將在下文一一探究。

直資計劃的背景

「直接資助計劃」是根據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三號報告書的建議,及經行政局通過,於一九九一年九月起推行的(教育局,2009a)。「直資計劃」主要是滿足三個不同的目標:一、安置促使九年強迫教育順利實行的買位私校[1];二、處理來自「左派」學校要求加入政府津貼學校體系的政治訴求[2];三、體現「一個強大而獨立的私校體制可能提供的教育利益」(曾榮光,2002)。直資學校因此應運而生。

在推行「直資計劃」期間,當局先後推出了不同的政策,以吸引全港中學申請加入直資學校。例如:直資學校可自行釐訂課程、收費、入學要求及教學語言(教育局,2009a);撥款資助直資學校改善校舍;如資助學校轉為直資學校後,有權在五年內隨時申請轉回資助學校。以上措施的推出,只能滿足「直資計劃」的首兩項目標,即安置「左派」學校及買位私校,建立「強大而獨立的私校體制」這目標卻一直未得以實現(曾榮光,2002)。

新直資計劃的推出

        為配合政策的目標,教育署於20016月發出《教育署通函第210/2001號》,公布了多項措施,以進一步改善直接資助計劃的條款。其中包括:

一、                直資學校如收取的學費不高於一個資助學校學位平均單位成本(下稱「X)21/3(二又三分之一)倍,政府會向學校發放經常津貼的全額。學費如超逾這個水平,政府便不會向學校提供任何經常津貼。如學校收取的學費是介乎2/3XX的三分之二)與21/3XX二又三分之一)之間,則學校在2/3X的水平以上每多收一元學費,便須撥出五角作為獎學金/學費資助計劃之用。

二、                  資助學校轉為直資學校後,倘所獲得的經常津貼較以往為少,則可在轉為直資後五年內,繼續獲發一如轉制前作為資助學校的經常津貼額。(教育署,2001

 

新直資學校的出現

        新直資計劃為有意轉為直資學校的資助學校提供優厚的條件。第二項條款明顯是向資助學校派發定心丸,減低它們轉為直資學校的財政風險。第一項條款則容許直資學校大幅度調高學費。以2001-2002年度中一至中三的資助學位單位成本為例(港幣29,513元),資助學校只可以向學生收取每年最高為19,675元的學費(曾榮光,2002),但是,新條款下的直資學校,卻可以向學生收取介乎19,675元與68,6864元之間的學費,並同時可以獲得政府向學校發放經常津貼的全額。

        鑑於如此吸引的新直資計劃條款,以及其他因素影響,有三所資助中學及兩所資助小學於2002-2003學年轉為直資學校。包括:聖保羅男女中學、聖保羅書院(男校)、德望學校(中學部)、聖保羅男女小學(堅尼地道)、聖保羅男女小學(麥當勞道)(曾榮光,2002)。根據教育局的資料顯示,截至20099月,本港共有72所直資學校。當中不乏傳統名校,如拔萃男書院、拔萃女書院、聖士提反書院、英華書院等(教育局,2009b)。此外,有多所歷史悠久的學校正積極考慮轉為直資學校。其中,著名的中文中學──培正中學,為配合「一條龍辦學模式」,提出兩個方案,其中一個便是於2019年起把培正中學轉為直資學校(香港培正同學會,2009)。

 

新直資計劃的影響

        教育局對直資計劃有很大的抱負,希望它可以:「協助私立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體系,在官津學校教育以外提供另類的優質學校,使家長為兒女選擇學校時有更多的選擇」(教育局,2009a)。他們認為「直資學校有很多好處,有他們空間,可以自行編改課程,制訂收生方針;而且具有自由度施教,實行本身的校政,為教師和學生創造空間」(立法會,2001),對提升教育質素十分重要。

        誠言,直資計劃在安置「左派」學校及買位私校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當局不惜功本,重金吸引資助學校轉為直資學校,帶來巨大的社會成本,做法令人憤慨。

加劇社會分化

        新直資學校有別於一般直資學校(即「左派」學校及買位私校)。一般直資學校的學費每年平均約數千元,然而,由於新直資學校是歷史悠久的資助學校轉過來的,部份更是傳統名校,故此,它們的學費動輒每年數萬元,不是一般家庭負擔得起。

        據報導,部份直資學校2008-2009年度中一的學費介乎1.2萬元至5萬元不等(表一),其中大部份的學費相當於一個大學學位一年的費用。報導更指出,聖保羅男女中學將於2009-2010年度加學費8. 3%,增至每年5. 2萬元;入學的新生在中三暑假,更必須參加費用3萬元的澳洲成長訓練課程(蘋果日報,2008)。

表一:部份直資學校08/09年度的中一學費(蘋果日報,2008

學校名稱

08/09中一學費

英華書院

1.2萬元

拔萃男書院

3.3萬元

德望學校

3.5萬元

拔萃女書院

3.8萬元

聖保羅男女中學

4.8萬元

聖士提反書院

5萬元

 

新直資計劃規定直資學校在2/3X的水平以上每多收一元學費,便須撥出五角作為獎學金/學費資助計劃之用,以致不少於10%的學生,能夠得到學費減免和資助(立法會,2001)。儘管如此,能够入讀直資名校的低下階層莘莘學子的百分比可謂少之又少。相反,能付得起學費的富家子弟最多將會佔全校人數的90%

再者,新直資學校除了有權收取高昂的學費,更可以按自己的準則進行面試收生(吳迅榮,2009)。學生的學業成績固然是直資名校的考慮因素,此外,學生家長的社經背景、學生的課外活動表現更成為入讀上述學校的必要條件(陳國權,2003)。新直資學校儼然成了專為社經條件優越、並能調教出琴棋書畫,樣樣皆能的子女的貴族家庭,提供教育服務的貴族學校。成績優異但經濟能力有限的學生對著過高的入學門檻,只能望而輕嘆。

新直資學校令貧富階層壁壘分明,加深低下階層的怨氣,加劇社會分化的問題。

社會資源錯配

        教育局聲稱直資學校收取學費,主要是為學生提供額外及優質的措施及設施,例如,增聘更多教師以改善教師與學生比例、舉辦多些增潤的活動計劃、設計更多元化的課程,以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以及改善學校設廠及教學環境(教育局,2009)。

        政府鼓勵營辦私校,無可厚非。但是,這些學校,收取了龐大的資助轉型為直資後,不但能大幅度增收學費,而且學費不超出「X」的21/3(二又三分之一)倍,還可以照常收取政府發放的全額經常津貼。這無疑是借用公帑,營辦私校(陳國權,2003)。不但令整體社會資源貴族化,更造成社會資源的嚴重錯配。為什麼只有富裕的家庭才能享有優質教學的特權?為什麼不把這些資源投放在其他學校?如果把資源投放至其他學校,會否更能照顧整體利益呢(戚本盛,2003)?

 

減弱教育作為社會流動的功能

        教育其中一項顯著功能,便是促進低下階層向上流動。香港七十年代實施九年強迫教育後,多少昔日的「屋邨仔」便是憑藉教育提供的機會,搖身變為醫生、律師等社會上流人士,創造香港神話。

        現代社會選拔精英,是透過教育機會的均等主義,包括入學機會的均等、教育過程參與機會的均等、教育果效的均等,為社會的發展培育受過教育的專業人才(曾榮光,2006)。

香港面對經濟轉型,對各類型的人才需求甚殷,均等主義的教育過程對香港的發展甚為重要。然而,新直資計劃卻倒行逆施,削弱貧困學生的選校權,減低他們入學的均等機會,大大減弱教育作為社會流動的功能。

 

侵蝕傳統公營教育體系

        傳統公營教育體系享負盛名,是香港社會寶貴的文化資產。尤其是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資助及官立學校,不知投放了多少資源,也不知花費了多少師生的努力,才可以累積至今時今日的校譽。新直資計劃卻鼓勵這些傳統學校轉型,讓它們脫離公營教育體系,把公有的社會文化資產私有化(曾榮光,2002),專為貴族子弟提供服務,是對貧苦學生的剝削,更對傳統公營教育體系造成沉重的打擊。

 

總結

        總括而言,直資學校的出現有其歷史背景及政治背景。然而,教育局以新直資計劃作為提升學校的靈活性、教育的質素、建立私校體制等作為藉口,難以令人接受。教統局早於1983年便鼓勵學校推行「學校管理新措施」,更於1997年的《第七號報告書》建議全港學校必須於2000年在「學校管理新措施」的精神下實踐校本管理(彭新強,2006)。校本管理是希望學校能建立一套以學校為本、學生為中心、質素為主的學校管理制度,讓學校享有更大的靈活性和自主權,使學校能制定更切合學生需要的校本政策(教育統籌局,2006)。其目的正正與新直資計劃的目標不謀而合,為何教育局還要大費周章推行新直資計劃?增加家長的選擇權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為什麼偏偏只為富裕家庭的家長服務?而置中低下家庭的莘莘學子於不顧?更令人奇怪的是,該計劃是使用政府的公帑,但資源卻是有取向性地傾斜。此舉不但令社會資源錯配,更加劇社會分化,削弱教育作為社會流動的功能,以及嚴重侵蝕傳統公營教育體系,帶來沉重的社會代價,令人費解。

3,168字)

 

 

 

 

 

 

參考資料:

立法會(2001)。會議過程正式紀錄。於091223日摘自:http://www.legco.gov.hk/yr01-02/chinese/counmtg/hansard/cm1018ti-translate-c.pdf

吳迅榮(2009)。﹤直資學校對教育體系的衝擊﹥。載自香港教育學院編著:《唯教唯大:香港教育學院十五周年紀念教育評論結集》。香港教育學院。

香港培正同學會(2009)。「培正一條龍」問卷。於091222日摘自:

        www.puiching.org/operation_mode/questionnaire_20090519.pdf

戚本盛(2003)。津校轉直資,問題重重。於091224日摘自:

http://www.hkptu.org/ptu/director/pubdep/optunews/409/108.htm

教育局(2009a)。直接資助計劃。於091220日摘自:http://www.edb.gov.hk/index.aspx?nodeid=1475&langno=2

教育局(2009b)。二零零九/一零學年直接資助學校名單。於091222日摘自: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1489/school%20list%20_e_c.pdf

教育統籌局(2006)。何謂校本管理?於091224日摘自: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1954/emb_cn_leaflet.pdf

教育署(2001)。《教育署通函第210/2001號》。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

陳國權(2003)。我們對「貴族直資」有誤解嗎?敢問教育署署長張建宗先生。於091223日摘自

http://www.hkptu.org.hk/ptu/director/pubdep/ptunews/432/432103.htm

彭新強(2006)。﹤香港學校管理改革:回顧與展望﹥。載自曾榮光編著《廿一世紀敎育藍圖?:香港特區敎育改革議論》。中文大學出版社;香港敎育研究所。

曾榮光(2002)。《新精英主義與新直接資助計劃:對侵蝕香港特區教育資本的批判》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硏究所。

曾榮光(2006)。﹤精英主義與均等主義之間:尋找《教育改革建議》的理論基礎﹥。載自曾榮光編著《廿一世紀敎育藍圖?:香港特區敎育改革議論》。中文大學出版社;香港敎育研究所。

蘋果日報(2008)。﹤千二家長逼爆中一入學簡介會 聖保羅中學逆市加學費﹥。於091223日摘自:http://hk.myblog.yahoo.com/jw!tsGipD2FEQRoFsl5SCi.pW4-/article?mid=2764


 

[1] 1978年港英政府為加速實現九年強迫教育,不斷向私校買位,十年下來香港政府同時不斷擴充公立學位,逐漸減少向私校買位,結果引致買位私校對港英政府提出「過橋抽板」的指控。

[2] 由於自九年強迫教育實行以後,升中生被升中派位制度壟斷,這對未能加入派位機制的「左派」(及「右派」)學校造成沉重的打擊,但自1982年九七回歸問題湧現,及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草簽後,「左派」學校要求加入派位機制以至轉為津貼學校的要,就成為撤退中的港英殖民政府必須面對的政治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