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A5075 – Philosophical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Education

Student ID: 08664967

 

 

鍾文財

 

論廿一世紀上課時應有的秩序及老師應持有的秩序標準

 

引文:  

在課室中談話、行出座位、上課不帶課本……這些都是二十世紀香港教育界定義的「課室秩序問題」。但是,現在的學生有沒有必要去完全遵守這些規則?社會以及學習環境的變遷,是否會影響現在學生上課時的態度?作為老師的我們,是否繼續用舊的定義管理學生秩序呢?

 

命題一:  

以前的學生在上課時會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聆聽老師的講解。

可是,當代學生比較活潑,教師是否應該繼續用舊有準則管理課室秩序?

 

論點一:

社會對教育界的要求有變
 

.學習成果以學生成績為主導,並非品德修養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社會要求的學生產物是可量度的,如工作效率高、樣樣皆精。學生的「成功」,在於他能不能上大學,成為商界鉅子;而學校及教師的「成功」,亦在於能否培育高成績人才。因此,學生的品德修養,既然不可量度,自然變成可有可無的產物。為了令學生成為「人才」,教學時間亦當然要集中於學術上(智),德育卻是沒有時間去探討之課題。學生的課室秩序是品德修養的一部分,可是現行的社會風氣下,只要學生能得到好成績,課室秩序怎樣也沒所謂。這促使學生對於「規則」的意識薄弱得很,造就了近幾年「高分低能」的學生出現。

.融合教育中的課室和傳統課室的分別
       
社會除了要求學生產物的質素外,亦要求一個課室能夠容納不同能力及不同身體狀況的學生,以能夠為所有學生提供相同的學習環境,在同一環境中成長。傳統的課室會把學生按不同的能力分配班房,在同一個課室之中的學生,學習差異小,有情緒問題的學生會和沒有情緒問題的學生分開處理,因此教師較容易處理課室秩序。學習差異令課室管理百上加斤,老師在一課室中,要照顧不同問題的學生,會令教學節奏難以控制。但由於現今社會的提倡,教師也得以適應這種千變萬化的課室。

 

論點二:

學生在上課時的態度轉變


.學生重視學習內容的實用效果

       
學生也是受著全球化的社會氣候而對學習內容的要求有變。就算是科目與科目之間,學生自己都會有其一套取捨規則,需要衡量「對我將來考試、找工作、上大學有沒有實際幫助」才去決定用多少心機去讀。一旦老師說一些無關他所「著重」的內容,就會覺得老師把課堂胡扯到不應該的地方去,輕視老師的講解。

.物質主導的社會對學生的價值觀的影響
       
現今社會著重實質效益,所有做出來的結果,最好是「可見的」和「可量度的」。社會對教育的價值觀亦然,以「可見的」和「可量度的」來評價學習成果。明顯地,學業成績就是這種東西。而正正相反的是,學生的操行、品德、修養都是「不可見的」和「不可量度的」。學生亦受到其風氣影響,看重成績,聰明的學生,自恃成績好,可以藐視校規;能力較弱的學生,即使不是喜歡搗亂,也因為成績差而不被承認,所以沒有遵守校規的動力。

.教師的專業地位對學生的影響
       
直至九十年代初(港英政府的年代),教師的專業地位仍然是受到尊重的。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即使有違規行為,一般都不會正面地與老師有衝突和挑戰。這是因為政府沒有任何政策動搖教師的專業地位。可是,自從「英語能力基準試」事件後,教師經常被香港政府質疑其能力,引致家長也對教師失去信心。家長對教師的感覺會直接投射到其子弟之身上。因此,現在學生對老師的無禮都是政府種下的禍根。因此,現代教師不再應該追求學生能好像以自己對老師般的又敬又畏,而應該配合學生的節奏,接受他們對老師使用的語言。事實上,即使學生對老師惡言相向,也未必是因為學生對教師的不敬,只可能是這是同學慣用的語言而已。

 

論點三:

教育界對學生學習及學習環境的要求變遷


.討論、分組工作、啟發作為教學主要渠道

       
現在的教育方法並不是如從前般以單向方式,由老師傳授課題給予學生。學生的交流及互動成為了現在教育主流。學生要從他們之間的交流中,去發掘他們需要的知識。教師的角色由授予者成為啟導者,指引學生去如何去發掘及發掘甚麼知識。如果這個情況,學生在上課時互有談話,甚至離開座位,都是在所難免的事。

.寧靜、安坐與學生學習的關係

        以前的老師普遍應為學生只能在寧靜及安坐的狀態下學習。事實上,學生能否學習,並不取決於學生是否在安靜的環境中,而是他附近的學習氣氛。教師單向性的講解過於沉悶,學生又不能表達他們的意見,即使真的悶得睡著了,也不是特別過分的事了。這樣的話,老師還應不應該保持課室的寧靜呢?

 

結論:

因此,當代學生上課時的秩序,不是像舊有的一套,一定要完全安靜;應該有一套與以前不同的標準,才能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

 

命題二:

既然舊有的方法不適用於當代課室,從以上觸及的觀點來看,教師應該以哪些準則控制學 生的秩序?

 

建議一:
 

課堂中談話


.討論課堂話題及氣氛

       
因為課堂討論、啟發思考及交流資源已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流,現代的課室不能像從前那樣,只求學生有寧靜的「聽書」環境。因此,教師一定要容許學生們有一定程度的聲浪。至於聲浪有多大,就取決於教學內容及學校環境。一般而言,教師都要以「不騷擾附近的課室」為大前提下容許學生的討論進行。若然學生們聲浪過大,教師必須修正,因為教師除了有責任為自己的學生提供正確的學習環境外,也要保障其他非施教中的學生的學習權利。由於學生是認真地從討論中學習,因此不可以因為他們聲浪過大而嚴懲他們。教師一定要指示學生,說明怎樣的討論是不容許,例如被老師警告三次後,該組要立即終止討論等等。有了協議,學生就對自己的行為規範有了清晰的界線,學生亦不會因為老師的責備而覺得被針對。
       
至於氣氛,更是最難掌握的一環。要發現學生間的討論內出現任何衝突,教師一定要在課室中打轉,在經過的小組附近,稍微留意學生的討論內容。一旦知道他們開始有爭辯的地方,教師要以溫和但認真的態度停止他們的爭執,而且要了解他們的爭辯內容,在他們之間解答他們爭辯的內容。避免即時在全班面前解答,因為可能觸及爭辯者的負面情緒,引起學生反感。

.非課堂內容閒談的處理方式
       
學生於課堂中閒談,是由舊時代學生已有的秩序問題。其實閒談也是學生資訊交流的方法,只是在課堂中發生的話,交談中的學生少不免會錯過一些重要的課堂資訊,同時亦可能騷擾附近學生之學習。因此,發現學生正在討論非課堂話題時,教師應立即示意停止,若他們繼續進行討論,可以讓他們在一個角落自行討論,待一定時間後請他們回到座位。教師一定要表達這不是要處罰他們,只希望大家都能擁有一個適當的環境學習及探討問題。

.爭執
       
課堂中學生之間若有任何爭執,都會破壞討論的氣氛,教師首先要即時停止學生間的爭執,令他們知道爭執是不尊重課堂的行為。但教師亦需要探究爭執的內容,教師有必要為學生釐定是非。因應課堂時間,教師應選擇是否即時處理。

 

建議二:

 
課室中學生的姿勢

 

.分配座位的方式

        座位的安排會直接影響課堂討論的氣氛。教師不要把每次小組討論的組員都定了下來,目的是增加學生之間的互動變化,防止了學生在討論角色中被鎖定,確保學生都有參與討論的機會。同時亦不會令一些相熟的學生們在討論中經常談論了非議題的內容。討論中的座位最理想是能每組圍成一圈,令學生長時間焦點在自己的組內。當然,討論後的時間,座位應該要面向黑板,好讓學生能正面聆聽同學的結論以及老師的修正和補充。

 .學生在上課時與自己的座位的互動

        座姿在某程度上表現了學生上課時的專心程度。一位用心聽書或投入討論的學生,即使不是坐得正(甚至把頭和手都放在桌上),他面對講者(可能是老師,又可能是小組內的同學)的方向是明確的,而且不會有垂頭、俯伏、左顧右盼等現象。尤其是在其座位中把雙腿放側了的學生,明顯地準備與其腿的方向的同學進行互動。了解清楚他們的狀況,並不是要即時處理問題,始終要學生做到全日都專心上課是一件困難的事。最重要的,在說明課堂要點時,把這些離了隊的學生帶回課堂中,令他們不會錯過了學習機會。

 .離開座位及離開課室時的處理方式

        在一個討論氣氛強烈的課室中,學生有不少的機會離開座位,教師要因應情況來決定是否處罰學生。原則上,學生只是為了跟同學討論課堂內容而離開座位的話,教師應該酌情處理,給予學生有充分自由討論空間,當然,同時要以不騷擾鄰近同學及鄰班的原則下進行。若然學生只是純粹為非課堂事務而離開座位,教師有責任要求學生返回座位,讓學生知道這樣會影響課堂的進行。倘若有學生未得到教師的批准突然離開課室,教師不應立即跟著學生一起走。教師應該以上課中的學生為首要照顧對象,至於已離開課室的學生,即使他中途回來,也不要即時責罰,留待下課後才處理。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在上課時離開課室,除了令自己的學習中斷了之外,還會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進度。

 

建議三: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學生答問問題的處理方式

        學生的回答是回饋教師的授課表現的最佳方式。現代的學生不喜歡「先舉手,後回答」的反應方式。為免引起混亂,教師要清晰地說明怎樣的回答方式老師才會回應。一般來說,即使學生答對了,教師都要指示學生沒有跟從課堂規則作答,要讓其他同學作答。這已經是對學生的心理懲罰,不可以經常運用,因為會打擊該學生的學習動機,所以教訓的同時也要讚賞學生反應快。學生習慣了模式後,便會依照課堂規則,不會經常搶答問題。

 .對於學生挑戰老師時的應對方法

        有些學生喜歡在課堂中挑戰教師的權威。如果只是一般的揶揄,教師應該以平常心面對,之前已經說明了這可能只是現代青少年的語言文化與我們不同。倘若是在知識上挑戰自己,老師應該嘗試解答同學問題,以建立權威。遇到超越他們程度的問題,就不應該於堂上討論,約見該學生於下課後再作詳細討論,若學生是純粹生事,必會知難而退。假如學生根本是對教師不敬,挑戰課室秩序,教師更不能以硬來的方式強行抑止該學生的行為。教師應以平伏該學生的情緒為首要事項,讓學生了解老師只是想盡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而非為對付學生而來執教。學生未必第一次就能感受其誠意,但日子久了,學生必會理解老師的用意。絕對不鼓勵教師以訓導主任或校長來威嚇學生迫使學生聽話,因為這樣該教師的權威性會下降,學生和老師的關係會變得更差。

 

結論:


現代教師在課室中應該做到剛柔並重,在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度去學習的同時,亦要施與適量的限制來管理學生在課堂中的秩序,學生才能在一個適當的學習環境之中吸收知識,培養成為一個會遵守秩序的良好市民。

 

參考資料

許明得、李偉成(2008),有效課堂管理:營造積極學習氣氛,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WEINSTEIN Carol Simon (2007), Middle and Secondary Classroom Management: Lesson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CHARIES C. M. (2005), Building Classroom Discipline (8th edition),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LINDBERG Jill A. et al. (2005), Common-Sense Classroom Management, Thousand Oaks: Corwin Press 

LEVIN James & NOLAN James F. (2004), Principle of Classroom Management: A Professional Decision-making Model,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傅維利(2003),師德讀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江光榮(2002),班級社會生態環境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